九游账号封禁-兵败高粱河:北宋从威压四方到江河日下,宋辽攻守互换的转折之战
你的位置:九游账号封禁 > 新闻动态 > 兵败高粱河:北宋从威压四方到江河日下,宋辽攻守互换的转折之战
兵败高粱河:北宋从威压四方到江河日下,宋辽攻守互换的转折之战
发布日期:2025-05-22 12:04     点击次数:79

宋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呢?

可能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会让人忍不住提出更多直接的反驳——两宋那三百年里,到底啥时候真正强大过啊?

确实,从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拥立为帝,黄袍加身算起,一直到崖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皇帝跳海,这319年的漫长时光里,宋朝一直都没能完成真正的大一统。面对那些更加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宋朝也从未迎来过真正繁荣昌盛的时代。

但不得不承认,没有一个王朝是突然冒出来的。宋朝能在五代十国那么乱的时候冒出来,还只用了二十年就统一了中原,它肯定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弱。

刚建国那会儿,它跟强大的汉朝、辉煌的唐朝一样,充满活力,位于东亚大陆的中心。那时候,它也是野心勃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不起周围的国家。

咱们回过头来说说一开始的问题,就是关于两宋那段历史,其实所有的变化都是从太平兴国四年那场大战开始的。

这一战之后,好几年积攒下来的优势全没了,北宋就不再往外扩张了,想要统一全国的梦想也泡汤了。因为最厉害的部队和信心都没了,宋和辽之间的攻守形势也颠倒过来了。

说得更直白些,这一仗,把北宋王朝想要一统天下的美梦彻底打碎了,还让赵家的皇帝在接下来的三百年里都挺不起腰杆来!

【大宋最初的黄金时代】

公元960年,后周的军事大老板、统领军队的赵匡胤,在陈桥这个地方(现在是河南的封丘),带着手下闹了一场大革命,被手下将士们推举做了皇帝,开创了北宋王朝。

不过,五代十国的时期其实还没真正过去,在大家熟知的中原地区以外,和宋朝一起存在的,还有至少七个大小不同的独立国家。

之后,赵匡胤用了十六年,采取“先攻打南方再收拾北方,先解决难啃的骨头再对付容易的”的策略,一个接一个地摆平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这些分裂的地方势力。

在贤明君主的带领下,北宋展现出了新兴汉人王朝应有的上进心和强大中原政权不可缺少的霸气。

它充满活力,打遍天下无敌手,气势磅礴,傲视周围的一切。它正通过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着自己要称霸天下、成为领袖的雄心和实力。

976年,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当了皇帝。他花了两年时间,把东南的吴越国给征服了。接着,在979年,他亲自带兵去打晋阳(就是太原),一边打败辽国来帮忙的军队,一边平定了北汉,就这样,他把国家最后一块地方也给统一了。

这时候,宋朝已经占领了燕云以南的所有地方。从公元907年朱温推翻唐朝建立后梁算起,五代十国那七十多年的混乱历史,总算是到头了。

在大宋帝国建立的头二十年,赵家兄弟齐心协力,不断开拓疆土,一起迎来了王朝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不过,那片位于北方的狭长地带,一直像块心病似的,让大宋的皇帝们耿耿于怀,难以忘怀。

燕云十六州,这地方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被后晋的皇帝石敬瑭送给了契丹。它本来是中原王朝用来挡住游牧民族南下的天然防线,后来也成了中原历代君王心心念念想要收复的重要地方。

后周世宗柴荣,这位被尊称为一代明君的皇帝,他生前最后一次亲自带兵打仗,是去攻打燕云地区。到了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大臣们联名上书,想给太祖赵匡胤上个尊号叫“一统太平”。但赵匡胤却遗憾地说:“燕云和晋地还没收复,怎么能说天下已经一统太平了呢?”于是他没有接受这个尊号。

现在,这个既光荣神圣又充满挑战的任务,看起来要由后来的人来接手了——那是在公元979年五月,打败北汉之后,在一片震耳欲聋的军队欢呼声中,宋太宗赵光义冷不丁地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

从现在开始,咱们往北打契丹,把燕云地区夺回来!

【一个让北宋万劫不复的决定】

关于攻打燕云这件事,大家不清楚赵光义是打了大胜仗后一时兴起决定的,还是在出兵北汉之前就早有计划。

但不管怎样,在经过长途跋涉的辛苦征战之后,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是太匆忙、太草率了,简直就是没经过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失去了理智。

燕云十六州这个地方的战略位置真的太关键了,要是谁占领了这里,那南方的中原王朝跟北方的强大敌人对抗时,就有了足够的防御空间和回旋余地。但要是没了它,中原王朝就可能随时面临敌人的攻打,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所以,收回燕云之地,不光是皇帝实现个人抱负和建立伟大功业的最佳方法,也是整个民族长久以来对平安生活的深切期望。

但做什么事儿都怕太心急,还特别怕不自知能力够不够,特别是在关乎国家兴亡、家庭未来的大事情上,更是得小心再小心。

一口气冲上去确实关键,但北伐幽云这事儿,跟以前那些打败小割据势力的战斗不一样。北宋这回要对付的,是整个东亚大陆上最厉害的游牧民族国家——契丹辽国。

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和对手,才有可能总是胜利,但面对这个在大漠草原上快速强大起来的可怕敌人,赵光义到底知道多少呢?

再者,时候还没到,攻下晋阳、摆平北汉之后,士兵们得赶紧歇歇脚,赵光义最该干的事儿是带着大伙儿回京城,好好奖赏军队,而不是在士兵累了、士气也低了的时候,冲动地去打更大的仗。

另外,太宗并不像柴荣、赵匡胤那样是经常打仗的皇帝。在太祖那个时候,他担任开封府尹,主要做的都是政务方面的事情。

赵光义除了亲自出征北汉外,几乎没上过战场打仗,他缺少军事经验,特别是指挥大军团的能力不足,这些都可能给即将到来的大战带来麻烦。

可惜的是,因为殿前都虞侯崔翰的一番看似有理的分析和鼓励,赵光义过于乐观地看待了未来,却没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翰单独进言说:“该利用的是当前的形势,不能错过的是现在的时机。趁着这像劈竹子一样顺利的势头,攻打他们非常容易。”皇上点头赞同,决定商议北伐的事宜。

他拥有驰骋千里获胜的强劲势头,还有哥哥传下来的身经百战的军队,对赵光义而言,现在正是重振汉室、成为一代伟帝的绝佳时机。

公元979年5月,宋朝派出三十万大军去攻打北方的燕云地区。在长长的行军队伍里,皇帝赵光义亲自出征,他望着北方那片广阔却还没去过的地方,心里激动得不得了。

他打算在这场关乎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命运的大战中展现实力,去占领那片汉人多年未曾到达的土地,完成就连他哥哥都没能实现的建立伟大皇朝的梦想!

可是,事情真的会按照历史的预期发展吗?

【盛况之后的灾难】

一大队人马,背着粮食武器、刀枪剑戟,一路朝东行进。到了五月底,他们翻过了陡峭的太行山,来到了镇州(就是现在的河北正定),踏入了河北大平原。

为了战争能顺畅进行,六月初七那天,赵光义再次命令,把京东、河北这些地方的兵器、盔甲和粮食等物资送到前线去。

六月二十号,大军渡过拒马河,进入了辽国的地盘,接着就把易州城给围了起来。易州的辽国刺史刘禹,没打就投降了。第二天,大宋的皇帝赵光义亲自穿上盔甲,到达了易州。

现在,赵光义眼前就剩涿州城这一道关了,只要拿下这座城,宋军就能一路冲到燕云这个重要地方,那也是辽国的南京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

不过,就在这时,辽国的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带着他的大军,从漠北草原飞快地往南冲,已经偷偷地绕到了宋军的旁边。

不过宋军的战斗力真的很强,他们长途跋涉后还没来得及休息,仅凭先锋部队就在涿州城西南的沙河,轻轻松松地把耶律奚底的增援队伍给打败了。

二十二那天,涿州的判官刘原德,因为没人帮忙,只好开城投降了。赵光义没耽误一点时间,马上带着军队连夜往北赶,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着大队人马到了以前的燕赵地方——幽州。

天刚蒙蒙亮,大宋皇帝亲自上了战场,宋军的士气立马大涨,像狂风扫落叶一样,把城外辽国的军营给端了,契丹军死了伤了快一万人,逃掉的人连幽州城都不敢回,直接就往北跑了。

战争进行得非常顺畅,比预想的还要简单。而且,大军一到,不少周边的汉人乡兵就偷偷地投靠了过来,当地的老百姓也都赶着牛、提着酒来慰劳军队。

这种“老百姓带着饭菜和水壶欢迎大军”的热闹场面,既让赵光义觉得自己作为中原正统很有面子,也让他对接下来的战争充满了信心。

公元979年,也就是太平兴国四年的六月二十五,大宋皇帝一声令下,几十万北宋的精锐部队就开始包围了城池,这标志着燕云之战拉开了序幕,也开启了宋辽两国长达百年的恩怨纠葛。

现在,幽州没人帮忙,就像已经到手的东西一样,唯一可能出现的救兵,是之前在沙河被宋军打败的耶律斜轸。但围城开始后,他又被宋军给打败了,现在他守在幽州北边八十里的得胜口,只能远远地喊话支援,却不敢真的往南来帮忙。

赵光义胸有成竹,心里打着必胜的算盘,一早就让宣徽南院使潘美当上了幽州的知府。可就在快要赢的时候,他却一连做了两个非常糟糕、离谱的决定,这些决定简直就是导致幽州之战大败的祸根……

【决战幽州城下】

可能是因为打仗的士兵实在太多了,赵光义就下令让军队“围了城三圈”,还把他坐镇的营地从城南的宝光寺前面搬到了城北的空地上。

首先,“把城围得密不透风”其实是打仗时的大错,留个缺口、放条生路,在实际作战中往往更容易让敌人放弃死守到底的念头。

宋朝的目标是赶紧拿下幽州,而不是要把城里的辽国人都杀光。这种做法太绝,会让一些人失去信心,但同时也会逼得更多人在绝望中拼死抵抗。

并且,要是把所有兵力都用在围城上,那就自然而然地放弃了在外围进行侦察、灵活调动和阻挡援军的机会。从后来的战争发展来看,幽州的溃败,就是因为没好好侦察和阻挡北面的辽国援军。

更关键的是,要是赵光义选择在城南扎营,那他背后就是已经打完仗、清理好的安全地方,就算打了败仗,也能不慌不忙地撤退。可要是他跑到城北去,那他就直接暴露在辽国援军往南冲的最前面了,万一有啥不对劲,想往南跑,还得先过幽州城这一关,那可就麻烦大了,处境相当危险。

但重点是,这时候的赵光义压根儿就没仔细琢磨可能会碰上的难处和风险。

六月二十五号,宋朝的远征队伍动手打城了。他们翻山过岭走了很远,没法带上大的攻城工具,所以几十万人只能顶着城头上飞来的枪箭,硬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撞那高高大大的幽州城墙。

值得高兴的是,宋军日夜不停地拼命攻打幽州城,最后城里有些人实在顶不住了。铁林都的指挥使李札勒存、辽建雄军的节度使刘延素,还有幽州城的神武厅直部队,都先后偷偷带着人马从城里溜出来,向宋军投降了。

幽州那边情况危急,漠北的王廷急得要命,辽国的皇帝耶律贤连忙召集大臣们到帐篷里商量对策。可大家一想到宋军的猛烈攻打,最后竟然决定放弃幽州,往长城那边撤退。

紧要关头,有位文官站了出来,直接说道,要是幽州被宋军攻下,他们再往北走,就算退到长城那边,跟宋军的仗也还是躲不掉。既然这样,那还不如干脆先退一步,直接去帮忙守住幽州呢?

耶律休哥,这个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一直让北宋的皇帝和大臣们头疼不已的契丹将领,在最紧要的关头,凭着自己的执着,改变了幽州乃至整个国家的走向!

那年七月,耶律休哥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从漠北迅速往南赶去救幽州。说到兵力,因为情况紧急,辽国上下使出了全力,但也只来得及凑齐了三万人马。

回到幽州城脚下,不管是城里还是城外,两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拼到了极致。宋朝的军队呢,经过这么久的苦战,士兵们累得不行,更糟糕的是,大家心里头对打仗这事儿实在是厌烦透顶了。

幽州的守城大将韩德让,在城墙眼看就要倒塌的时候,就算被几十万人从四面八方日夜不停地攻打,他也丝毫没有动摇,更没有想过要放弃。

他在盼着,希望那些不知何时才会来,但又可能随时出现的契丹援兵;而城外的赵光义也同样在盼着,说不定下一瞬间,幽州城就会被攻破!

在经历了超级难熬和好久的等待后,那个决定大家命运的关键时刻终于到来了……

【兵败高粱河,大宋的至暗时刻】

公元979年7月6日,赵光义猛地收到了军情急报,说是在幽州西北发现了契丹大军——没想到是之前被宋军打败、一直在得胜口那边按兵不动的耶律斜轸的部队。

战事紧迫,大宋皇帝在城北前线二话不说,马上带兵去对抗敌人。这时候,赵光义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只有自己亲自上阵,才能让士气稍微提上来点。

辽军往南冲得飞快,等赵光义集结好军队准备迎战,契丹的骑兵都已经快到幽州边上的高梁河了(就是现在的北京西直门外原来的永定河那里)。

北伐开始后,没想到宋和辽之间的第一场大战,就这么突如其来地打响了。

不过战场的局面还是站在宋军这边,一开打,辽军虽然拼得很猛,但还是被赵光义带领的这支自五代以来最厉害的汉人军队打得不断后退。

打到黄昏的时候,契丹人伤亡很多,慢慢顶不住了,就开始往北逃跑。天一黑,赵光义就带着军队赶紧追了上去。

但就在那会儿,不远处的山路上猛地亮起了一大片火光,闪闪发亮,接着在黑夜中汇成了一条无边的火龙,从左右两边飞快地向赵光义这边冲来。

直到这时候,赵光义才恍然大悟自己上了当,耶律斜轸只是想骗他离开幽州城下的主力部队,而现在看到的火光,就是他早早埋伏在这里的士兵点的火把。

不过赵光义猜错了,那些埋伏的士兵并非耶律斜轸的手下——而是长途奔袭而来的耶律休哥终于抵达了战场;他更想不到的是,耶律休哥因为人手不够,就让每个士兵都拿了两支火把,来制造人多势众的假象。

打完一场恶战后,宋军冷不丁遭到埋伏,而且敌人数量多得吓人。大家吓得不行,第一反应就是赶紧逃跑,退到幽州城下和主力部队会合。

皇帝遭到埋伏,宋军一得到消息,全营士兵立刻行动起来,朝着西北方向赶去,要迎战契丹的增援部队。可就在这时,他们背后的幽州城门猛地全开了,那些之前还在拼死抵抗的幽州守军,突然间像从笼子里放出来的猛虎,朝着宋军就扑了过去。

耶律斜轸假装逃跑的士兵又掉头回来继续打,幽州城北面喊杀声连天,四面八方的辽军边喊着边冲向大宋皇帝那边。

但就算准备不足、被敌人团团围住,赵光义手下的这支久经沙场的精锐部队,还是展现出了他们的勇猛。他们一直保持着整齐的队伍,有序地守护在皇帝周围,从黑夜一直到天亮。

七月七号早上,太阳一照亮战场,大家伙儿就瞧见了赵光义那把黄色的罗伞,特别显眼。这时候,耶律休哥干了一件特别疯狂的事儿,他带着兵马,直冲宋朝皇帝的中军帐篷去了!

这一刻,好运降临到这个勇敢的契丹战士身上。他带着奇兵,冲破无数人和宋军猛烈攻击的阻挡,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切开了千万人的防线,不可思议地来到了那顶无比尊贵的黄伞旁。

可耶律休哥终究还是没能如愿,因为赵光义早在他赶到前就已经溜走了。

可是,皇帝在关键时刻跑了,这让自家的军队遭了殃。战场中间的宋军没了领头人,开始乱成一团,队形乱晃,接着这种混乱就像传染病一样,到处扩散开来。

战局急转直下!守了一夜的宋军突然乱了阵脚,纷纷抢着往南逃跑,一口气撤了三十里地。乱战中,好几千人丢了性命。兵器、盔甲、官印、粮食、钱财丢得到处都是,几十万人被敌人冲散,只能各自拼命抵抗。

最惨的还是赵光义,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到逃跑的马车,没办法,这个大宋皇帝只能跳上一辆驴车,一个人慌慌张张地逃走了。

在逃跑的时候,他大腿不幸被射中两箭,疼得要命,求生的欲望让他不顾一切往南狂奔,一直到了涿州,才算逃掉了耶律休哥那致命的追赶。

公元979年,宋军在高粱河打了败仗,赵光义坐着驴车仓皇逃跑,后面尘土飞扬,紧跟着的是辽国大批追兵,这场战败也预示着整个北宋王朝开始慢慢走向衰落……



相关资讯